2022年以来,我院心内二科主任刘裕忠带领贺骞等心内二科手术团队,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成功为多位患者独立实施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自2018年起,我院在左束支起搏开创者黄伟剑等多位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20余台左束支起搏手术。2022年,开始着手独立开展左束支起搏手术,多台手术都极为成功,它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上饶地区在此项技术上的掌握,填补了技术空白,也体现了我院不断学习创新,紧跟前沿技术。最重要的是为饶城患者带来了福音,免去了患者的诸多不便,使患者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典型病例
患者女,70岁,因晕厥入院,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ll级、冠脉支架术后状态,高血压、糖尿病。72小时心电图监测示:长R一R间期 7.0 秒,心脏彩超:左室收缩末径42mm,左房内径50mm。经过与患者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决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实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手术当天,刘裕忠和贺骞细心准备,谨慎操作,在专用电极的影像参考下选择合适位点,再拧入起搏导线至深间隔,成功完成左束支电极的植入。经测试左束支电极各项参数良好,单极阈值0.9V,感知9.1mV,阻抗978ohm,达到左束支起搏参数要求,QRS波宽度术后为114ms。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各项参数良好。
术中影像
术后心电图
左束支区域起搏
究竟是一种什么技术?
左束支起搏(LBBAP),近期又称之为经间隔左侧传导系统起搏(intraseptal left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心脏起搏从最开始的简单地通过电刺激使心脏恢复跳动,到后来的房室顺序起搏,到目前生理性起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或纠正心脏电和机械的同步性,从而减少或改善心衰发生。
传统的心脏起搏是怎么样的?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手术治疗(CRT)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异常收缩顺序,提升泵血效率,改善心功能。目前,CRT治疗方法包括双心室起搏或者希浦氏系统起搏。
传统方式是分别将三根导线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通过调整电极间的激动时间,达到改善房室及心室同步性的目的。但因受到冠状静脉解剖和左心室侧壁心肌反应性等因素限制,约1/3患者手术后无反应或效果不佳,而且CRT三腔起搏器价格高达12-16万。
希浦氏系统起搏则是最近20年出现的新技术,即将起搏器电极与希浦氏系统(包括希氏束、左束支主干或近端分支)连接,刺激信号通过自身传导系统下传,实现最生理的起搏方式。其中希氏束起搏由于其起搏阈值通常偏高,其长期的安全性顾虑局限了它用于所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
由我国开创!
国际领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正是在这样对生理性起搏不懈追求的临床实践中,开创性地由我国于2017年开始提出、完善并加以推广的一项创新起搏疗法,最关键是理念新,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从临床观察和一些试验结果来看,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改善效果或许更好,而且用的是普通双腔起搏器仅3-5万左右,更省钱。
具体手术过程为:导线标测HIS,影像定位后,将3830导线定位于右室间隔面接近左束支区域,起搏标测定位后深拧导线至左室间隔内膜下,起搏图形呈右束支传导延迟形态,术后常规心脏超声示起搏电极位置及深度可且起搏器工作良好。
下图为标准左束支区域的影像图和植入术后的超声:
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能最大限度在保证起搏安全性的基础上保持左室电同步,主要适用于起搏依赖伴/不伴心衰的患者,以减少远期因非生理性起搏导致的心衰发生率甚至改善已经出现的与心脏电传导异常相关的心衰(尤其是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其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为广大需置入起搏器尤其是合并心衰的患者带来福音。
稿件来源:心内二科 刘裕忠
图文编辑:周琦尧
责任编辑:汪晓刚、方龙宝